查看原文
其他

豆瓣4.1,《舌尖3》怎么就从神坛跌入谷底呢?

李静 文创资讯 2019-04-30

去年小编还时不时把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一季、第二季翻出来看看。看好了好多遍,学会不少做饭小技巧,是“舌尖”系列的忠实粉丝。

 


中国观众喜欢看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除了喜欢美食,更多的也是一种情感寄托。在大众娱乐时代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之所以走红,不仅因吃货们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,还因其展示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,不媚俗、不崇洋、也不媚外。


但是,这一感觉、这一印象,被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打破。截止到今天,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豆瓣评分4.1分,相比较第一季和第二季,少了四五分。从观众评价来看,这一季的口碑也较差,大多是吐槽、扒皮。

 


就像是以前小学生写作文,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写成“助人为乐”主题,都会以“红领巾”“少先队员”结尾,久而久之就让作文失去了真实感,也难以表达出真意。《舌尖3》给美食的镜头并不多,8集中有不少是讲美食之外的故事,而且多是患病励志情节。这样的情节,《舌尖1》《舌尖2》都有,其他美食节目也都有,但都没有《舌尖3》那么多、那么密集,也没有《舌尖3》那么煽情。



观众对“舌尖”系列的热爱,源于对美食和热爱和深深的敬意。《舌尖3》不严谨的制作态度以及过度煽情的情节,自然会失去“情怀”的庇荫。


从美食节目的王牌到人人吐槽,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也折射出中国美食节目的发展困境。


 

急于卖货,透支节目品牌活力


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一播出,就带火了章丘铁锅。自《舌尖3》播出4天,天猫中国匠人商家章丘铁锅在天猫上的销量就直线上升,同比增长6倍。十万订单,愁苦了打锅人。之后,节目中还出现了中药口红这种朋友圈微商才会卖的产品。



这一季一共8集,每一集围绕美食的镜头并不多,有些镜头不免有“软文宣传”的嫌疑。在第三集《宴》中,介绍了太湖美食,并没有提到“太湖三白”,而是聚焦到一个太湖农家度假景点,有广告植入的嫌疑。而在第二集中介绍天津煎饼果子,选择的是红姐煎饼果子店。如今也有网友表示,这家店根本不能代表天津煎饼果子,开店时间并不长。尽管都是网友爆料,但是章丘铁锅一下子卖出10万多个,难免不让人质疑。



此前,《舌尖上的中国1》总导演陈晓卿说这个节目绝不会植入广告,但是到了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,显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。此前《舌尖2》冠名费为8900万元左右,而《舌尖3》已经达到了1.18亿元。而且《舌尖2》投资约1000万元,收益却超过3亿元,《舌尖3》自然会成为各路资本角逐对象。


对于“舌尖”系列这个超级大IP来说,植入广告,卖货并不是完全无法被观众接受的事情。看完节目,上淘宝已经成为不少观众的习惯。



如今IP产业链发展已成共识,一般一部大片上映,相应衍生品也都能在淘宝上买到。电影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刚上映,衍生品就卖了3亿。同理,美食节目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也可走衍生品路线。

 

只是,这次《舌尖3》在商业变现与内容创新协调上缺少灵活,也缺少活力。有网友对此也是深表怨念,说好的讲美食,怎么就变成了锅碗盆瓢的带货广告呢?



制作不严谨,透支节目品牌信誉


《舌尖3》从播出一集到现在,观众对节目内容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指责一直不绝于耳。先是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第二集的解说词“回坊是西北著名的回民聚居区,唐朝时便已成形,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格局。”


 

然后又出现了三无产品“中药口红”,有网友指出中药口红原材料是淘宝购买,没有经过任何杀菌处理,难以让人放心使用。除此之外还出现了让痛风病人喝鸡汤的情节。一般痛风患者最好避免喝荤汤,基本是不喝鸡汤的。而且这一集的主题还是中药养生,实在是让人尴尬。难道中药养生,就不顾及、生活常识生命安全了吗?


 

细心的网友还发现,第二集还将四川美食钵钵鸡和麻辣烫混为一谈;第三集将美国产的大口黑鲈当成中国的鲈鱼;太湖特产应该是“太湖三白”,而不是鲈鱼;说韩国人也喜欢的菜——南天竹,并不能吃,有毒。

 


这些断断续续出现的常识性错误,直接拉低了《舌尖3》的整体质量,对比前两季的高标准,观众自然会失望。以前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对于地方特产、美食来说就是活招牌,上了节目,就是网红产品了,如今上了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的美食,底气应该没有那么足了。


 

制作团队更换,品牌口碑断崖下跌


《舌尖1》刚播出的时候,收视率一度超过黄金档电视剧,深得吃货喜爱。2014年,《舌尖2》播出,虽有部分瑕疵,仍是当年美食节目爆款。这个系列既是纪录片的爆款,也是美食节目的爆款,成为中国美食节目的大IP。


 

成为IP 意味着什么呢?意味着《舌尖》系列会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,不用担心流量数据,当然也意味着变现能力增强,美食节目的价值重新被发现。

 

“舌尖”系列第一季、第二季的成功,在于它能够在吃的基础上展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情、人性、价值观、生活观以及历史文化的演变,是解读中国文化的一扇窗。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,既生动、有趣又不失深度。所以,这两部豆瓣评分都是8分以上。

 

《舌尖3》是2017年开拍,前两季总导演陈晓卿已经不再担任本季导演。这部纪录片从开拍到开播,也颇为不顺,历经三年。陈晓卿的离开,预示了第三季水准的下滑。



陈晓卿自爆是个吃货,走南闯北,品尝大江南北美食。拍有关吃的纪录片,也是兴趣使然。后来,经过10年的积累,他拍出了《舌尖1》。这应该是技术与情怀相结合的典例。

 

第一季成功后,任长箴就出走了,第二季虽然还是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,但风格明显有所变化。

 

到了第三季,总导演、制作团队全部大换人,相比前两季有了不少的变化。这一季的拍摄团队有央视90后拍摄人员,还有国外同行,一共有200多名成员。



《舌尖3》总导演换成刘鸿彦后,刘鸿彦用“无知无畏”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态。前两季拍得都不错,接拍第三季自然也有压力、难度。最大的挑战是创新,刘鸿彦说,食物筛选虽然浩如烟海但总还算是有头绪可循,如何在保持“舌尖”精髓的同时拍出特色、拍出新意才是整个团队最头疼的事。从第一季到第三季过去了将近六年时间,时间在变,观众的审美口味也在变,一个品牌的成长需要不断创新,这是一个规律。

 

一个美食品牌的建立并不容易,从《舌尖1》《舌尖2》再到《舌尖3》,口碑暴跌,意味着美食节目即使已经成为一个知名IP,也难以避免人才流失引起的负面效果。

 

最后,观众对于美食节目,是更看重情怀还是更喜欢美食?



《舌尖3》的口碑已经显示了,美食更对观众的胃口。美食节目,借“食”谈情,早已是国内美食节目的一大弊病。2017年涌现出不少美食节目,多是渲染情怀、人生感悟,美味佳肴占据的空间非常小。这样,同质化问题就非常严重。

 

在吃货群体数量不断扩大之时,美食节目其实不必整那么多煽情内容,简简单单介绍美食就好。如果想更有新意,介绍下美食的周边,例如锅、碗、盆、瓢,也未必不可。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故事,一段人生来讲述一道美食,观众是拒绝的。


作者 | 文创资讯记者  李静

新鲜文创资讯报道、深度文创政策解读
精准文创趋势分析、有趣文化创意分享

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平台

商务合作、采访、投稿:wenchuangzixun(微信)2573818674(QQ)

往期精彩回顾

口碑炸裂票房逆袭,《红海行动》的最终票房能超越《战狼2》吗?

今日头条进军长视频领域,能否打破优爱腾三足鼎立格局?

七天票房超过57亿,“史上最强春节档”是如何炼成的?

豆瓣3.2分,《谈判官》还能延续《亲爱的翻译官》的收视佳绩吗?

国内首部灾难爱情片《南极之恋》,距《泰坦尼克号》还有多远?

从“剧王”到“配菜”,经典武侠IP该不该频频翻拍?

6年《歌手》疲态已现,老牌音乐节目终究难逃转衰宿命?

《巴清传》调档,《如懿传》生死未卜,2018年开年档为何大剧缺席?

复盘2017年的国产剧市场,我们总结出了这五大现象

从《中国有嘻哈》到《演员的诞生》,2017年综艺市场爆款频出但隐忧仍存

纵观2017年的15部烂片,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规律

从《朗读者》到《白夜追凶》,盘点2017年娱乐圈的“清流之作”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